安排!解锁农田冬日“畅饮”模式

发布时间:2024-12-26 | 来源:陕西农村网 | 编辑:本站 | 审核:本站

“冬灌有三好,肥田除虫又抗倒”,眼下正是农田冬灌的关键时期。为抢抓农时,确保农田“畅饮”冬眠水,为来年丰收蓄满水动能,陕西大部分农田已陆续进入冬灌模式。

12月18日,记者来到富平县庄里镇永安村的田间地头,一副热火朝天的冬灌景象映入眼帘,渠道内潺潺流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

“水一浇麦子就开始扎根。冬灌不浇麦,麦子就会减产。”永安村复兴组村民于传湖指着身后正在“喝冬水”的农田说。为了更好地互帮互助,村民们还成立了冬灌服务队,帮助年龄大的、没法下地的、外出打工的村民浇地。

庄里镇属桃曲坡水库灌区。面对今年的高温天气,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于12月9日凌晨正式启动冬灌工作。桃曲坡灌溉中心庄里水管站站长王贵林说:“作为基层管理站,我们主要负责干渠、支渠、斗渠的分水和安全巡查等工作。”

“今年入冬以来,灌区干旱少雨,我们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精准调配、多库联网,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确保冬灌1000万立方米的用水量。”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副主任秦鹏介绍说。据了解,为了更好尽最大努力满足各方用水需求,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精打细算”,持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灌区工程管养分离,不断提升维修养护工作标准化管理水平,输水全部采用渠道行水,干渠水利用系数由0.65提高到0.9,年可节约水量800万立方米。

黄河西岸,渭北旱塬之上,泵站庞大的建筑体横亘眼前。12月19日,记者走进了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枢纽一级站,这是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为灌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起今年的冬灌,合阳县黑池镇富礼坊村村民陈三明竖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我今年种了30多亩小麦,刚冬灌结束。今年冬灌上水很及时,浇地的时候也有明示牌,水价标得很清楚。”

东雷抽黄灌区本轮冬灌工作于11月19日启动,12月18日结束,由于今年气温偏高,东雷抽黄灌区的灌溉时间推迟了10天左右。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刘定民说:“我们利用信息化、数字孪生技术优化配水方案,加强精准调度,使取水口到田间用水形成闭环管理,堵住‘跑冒滴漏’。”

“你看看咱这土里的水分!”12月20日,咸阳市乾县马连镇马连村村民张振清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麦子根部的泥土,他稍稍扒拉了一下土地,还带着水汽的的泥土就裸露了出来,他指着地说:“今年麦子地里普遍墒情比较好,麦苗长势偏旺,不冬灌,但春灌就要提前。”冬灌会起到保温作用,不利于遏制麦子向上生长。

虽然马连村情况特殊,冬灌需求不大,但冬灌的准备工作不容应付,宝鸡峡礼泉总站马连管理站站长高盟介绍说:“我们马连管理站冬灌开始前就对支渠、斗渠、分渠、田间地头的用水设施进行了彻底整修。”宝鸡峡礼泉总站副站长侯博表示:“礼泉总站调研后发现,马连灌区由于前期降雨,墒情比较好,冬灌用水量比较小,其他管理站按照往年灌溉情况正常开展冬灌工作。”

冬灌并非是“一刀切”的工作,需不需要浇?早浇还是晚浇?浇多还是浇少?都需要以作物实际状况、农户需求为基准,结合工作人员严谨地调查走访,确认好冬灌的各项事宜,确保冬灌工作顺利进行。

冬灌,不仅是给土地补水,更是输送希望、稳固根基的农事传统在现代的坚守与升级。水畅其流,人心安稳,陕西的广袤田野正怀揣着这份冬日的润泽,蓄力待发,静候来年麦浪翻金、果蔬盈仓的丰收盛景。(记者 邵林喜 见习记者 张涵 张梦馨)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

/news/newsDetail/9312/10997834.html?isShare=true